2024 年京津冀骨灰撒海启航活动在天津渤海湾隆重举行。3 月 31 日上午 10 时,启航仪式在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码头拉开序幕。活动现场,礼兵神情肃穆,队列整齐,向安眠于大海的逝者敬献花篮。家属代表分享家风往事,深情缅怀已故亲人。公祭人恭诵祭文,歌颂海葬逝者无私大爱。
随着灯柱点亮,汽笛长鸣,2024 年骨灰撒海活动正式启航。载有 35 份逝者骨灰的 “国宾 9 号” 撒海专用船,缓缓驶向渤海湾。船舱内温馨祥和、庄严肃穆。海葬仪式上,礼仪人员敬献花篮,全体默哀致敬。逝者家属在哀婉的奠词中,追忆往事、缅怀亲人。
船只到达指定海域后,家属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有序登上甲板,将亲人的骨灰轻轻撒入万顷碧波。伴随着落花瓣瓣,海葬逝者在广袤海洋的拥抱中,枕波长眠,回归自然。家属们泪目思亲,纷纷在祈福卡上写下寄语,表诉心中哀思之情。
此次活动由北京市、天津市、河北省三省市民政部门联合主办,旨在进一步推动节地生态安葬,提升三地殡葬工作协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。随着惠民殡葬政策的深入实施,骨灰撒海这种公益普惠生态安葬方式,有效减轻了群众丧葬负担,顺应了群众多样化的安葬需求,有力推动了殡葬移风易俗。
二、天津骨灰撒海发展历程
自 1990 年起,天津开启骨灰撒海服务。在发展初期,一年撒海只有 20 多具骨灰,且清明集中承办 1 至 2 批次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天津对骨灰撒海丧葬活动给予奖补政策,并不断推广节地生态安葬,使得选择骨灰撒海的人越来越多。今年仅接到报名就达到 700 多具骨灰,服务规模已由最初的每年 200 多人次发展到今年 3000 多人次,由最初清明集中承办 1 至 2 批次到今年常态化举办近 40 批次。
天津骨灰撒海服务的辐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。起初主要服务京津冀三地,如今,“海之眠” 服务品牌已辐射覆盖鲁豫皖、陕甘晋、蒙藏新等十几个省市区。至今已成功举办骨灰撒海活动 459 期,累计撒放骨灰 2.6 万余具,接待直接参与家属 53558 人次。
为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骨灰撒海需求,天津不断提升服务水平。在各个市属殡仪馆开设骨灰撒海业务,现场接受群众报名,让群众少跑腿。对于不能到现场参与骨灰撒海活动的市民,还推出了免费服务,代替家属进行骨灰撒海。今年,还推广骨灰撒海网上报名服务,参与人数骤增。
天津坚持把推行骨灰撒海服务与深化殡葬改革、培育核心价值观相结合,突出宣传引领和带头示范。随着惠民殡葬政策的深入实施,骨灰撒海这种由财政经费补贴、服务全程免费、不保留任何骨灰的公益普惠生态安葬方式,有效减轻了群众丧葬负担,顺应了群众多样化的安葬需求,有力推动了殡葬移风易俗,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。
三、政策支持与惠民举措
天津在骨灰撒海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政策支持。政府先后出台实施骨灰撒海基本服务办法、开展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工作通知。对天津户籍逝者家属申请参与骨灰撒海服务的,免费提供 1000 元骨灰撒海基本服务,后将每具骨灰减免费用提升至 2000 元,并给予承办人 1000 元奖励,对火化后直接选择参加骨灰撒海的承办人再给予 1420 元基本殡葬服务费用补贴。
这些政策举措对推动生态安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自惠民政策实施以来,参与骨灰撒海活动的市民群众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,目前每年报名人数是政策出台前的 2.5 倍。骨灰撒海这种由财政经费补贴、服务全程免费、不保留任何骨灰的公益普惠生态安葬方式,有效减轻了群众丧葬负担,顺应了群众多样化的安葬需求。同时,也有力推动了殡葬移风易俗,让更多人接受生态安葬的理念。
这种生态安葬方式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,还符合现代文明的发展要求。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奖励措施,让更多人愿意选择骨灰撒海这种生态安葬方式,为保护环境、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。
四、未来展望
天津骨灰撒海活动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。
首先,持续推行是必然趋势。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对新型安葬方式的逐渐接受,骨灰撒海作为一种生态安葬方式,将继续得到广泛推广。政府也将持续加大对骨灰撒海活动的支持力度,不断完善相关政策,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。
其次,网上报名服务将进一步优化和普及。今年首次实行的骨灰撒海网上报名服务,极大地提升了为民服务水平,让伤心事暖心办。未来,网上报名系统将更加完善,操作更加便捷,让更多群众能够轻松参与骨灰撒海活动。
服务优化也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。一方面,天津将不断提升骨灰撒海活动的仪式感和庄重感,通过增加礼仪人员献花等环节,让家属在送别亲人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尊重。另一方面,天津将继续拓展服务范围,为不能到现场参与活动的市民提供免费代替家属进行骨灰撒海服务,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。
此外,随着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入,骨灰撒海活动将在三地之间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。三地将进一步强化骨灰撒海工作沟通联系机制,持续开展京津冀骨灰撒海活动,提升协同质效,一体推进惠民殡葬和生态殡葬建设。
总之,天津骨灰撒海活动在未来将不断发展壮大,为推动生态安葬、促进殡葬移风易俗做出更大的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