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葬作为一种生态安葬方式,其核心流程确实需要先对逝者遗体进行火化,再将骨灰撒入大海。以下是基于搜索结果的详细说明:

1. 海葬必须经过火化环节

根据多地海葬流程规定,海葬的前提是遗体必须先行火化。火化通常在殡仪馆或火化场完成,骨灰随后被收集并装入可降解容器(如莲花盒、专用绒布袋等),再用于海葬仪式。这一要求既符合我国殡葬管理法规,也确保了海葬的环保性,因为高温火化能彻底消灭有害物质,骨灰主要成分为无机碳酸钙,入海后可快速溶解,不会污染海洋环境。

2. 火化时是否需要骨灰盒

火化过程中,遗体转化为骨灰后通常需暂时存放于骨灰盒中。但海葬对骨灰盒的使用具有特殊性:

  • 临时存放:火化后至海葬前的过渡期,骨灰可能需寄存于骨灰盒或殡仪馆提供的容器中。

  • 海葬专用容器:实际撒海时,骨灰需从骨灰盒转移至可降解容器(如降解莲花盒、绒布袋等),原骨灰盒不得投入海中。例如,阜新市要求家属在撒海前将骨灰统一放入发放的降解盒中,原骨灰盒需自行处理。

3. 政策依据与环保意义

我国《》等法规明确要求海葬必须通过合法火化,且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容器。这一规定既保障了海洋生态安全,也体现了节地生态葬的理念——火化后海葬无需占用土地资源,相比传统土葬或长期存放骨灰更环保经济。

总结

海葬必须经过火化环节,火化时需使用骨灰盒临时存放骨灰,但撒海阶段需更换为可降解容器。这一流程兼顾了法律合规性、环保需求及仪式庄严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