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灰撒海是一种节地生态的安葬方式,目前在中国多个沿海城市和地区均有开展,具体实施地点和形式如下:
1. 主要实施区域
京津冀地区:北京市自1994年起在天津渤海湾开展骨灰撒海活动,截至2021年已组织584次,撒放骨灰超2.5万份。天津市也通过“天津殡仪服务”微信公众号或“津心办”APP接受报名,撒海地点同样为天津海域。河北省的石家庄、唐山、秦皇岛等地也参与联合海葬活动,例如唐山市户籍逝者可免费在天津海域撒海。
长三角地区:江苏省苏州市等地定期组织集体海葬,例如2025年3月26日的活动在上海市宝山区吴淞口码头出发,于长兴岛附近海域撒放骨灰。
珠三角地区:广州市自2013年起推行骨灰撒海,活动通常在珠江口海域进行,户籍逝者可享受免费服务及2000元补贴。其他城市如深圳、宁波等也有类似服务。
2. 撒海地点特点
固定海域与航线:例如北京市使用专用船“国宾9号”,从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出发至固定撒海区域;苏州市选择长江与东海交汇处。
生态与纪念结合:部分城市设有纪念设施,如北京市长青园骨灰撒海纪念碑,供家属就近祭奠。
3. 参与方式与政策
报名流程:通常需提供逝者户籍证明、骨灰寄存证及家属身份材料,可通过线上(如“广州民政”公众号)或线下(如唐山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)办理。
补贴政策:北京每份骨灰补贴4000元,广州对户籍逝者补贴2000元,唐山则免除撒海及两名随行家属费用。
4. 社会接受度
近年来,海葬因环保和仪式庄严逐渐被更多人接受,例如北京市海葬量中党员干部家庭占比上升,广州年报名人数超3500人。
综上,骨灰撒海主要在沿海城市的指定海域进行,由政府主导并提供补贴,兼具生态意义与人文关怀。具体地点和政策需参考当地民政部门公告。